中央电视台:核电强国之“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

来源: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25日


  宣传片:

  解说:从秦山核电站到大亚湾核电站再到岭澳核电站,他几乎参与了我国近三十年间所有的核电站建设。

  你只有到现场以后,你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一个工程师应该做的事情,

  解说:面对重重困难,他将如何设计出符合世界最高安全标准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

  对于我们来说,怎么保证核能的安全,可能是首要的。

  解说:他用自己的全部精力,诠释了新时代一名核电设计师的追求。《财经人物周刊》,让我们共同走近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的核电人生。

主持人1:

  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财经人物周刊》。

  当一个中子撞击一个铀-235原子核的时候,这个原子核发生分裂,产生2到3个新的中子,并放出能量。新产生的中子接着打击另一个铀-235原子核,引起新的裂变。在链式反应中,能量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这就是核能发电的最基本原理。核电被公认为是一种高效清洁能源。中国的核电发展从跟随到引领,用几十年的时间,正在从核大国向核强国的转变,靠的是一支坚定和奋进的科技工程队伍,今天给大家讲述一个领头人的故事。他就是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

  (央视台新闻:“华龙一号”开始施工建设) 转场

  解说:从福建省福清市三山镇岐尾山上眺望海滩,华龙一号,这座全球瞩目的首堆,正在加紧施工建设。这是中国唯一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品牌。这个庞大的工程集成了众多先进技术特征,在成熟可靠设计的基础上,显著提升了电厂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预计40多个月后并网发电。

  作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核电品牌,华龙一号已代表我国核电落地巴基斯坦,并先后被英国和阿根廷等市场接受,华龙一号核电技术由此成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新名片,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而享誉全球。

  主持人2

  一百多年前,法国科学家亨利·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小小的原子核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开启了人类核能利用的大时代。核能的巨大威力很快就成为大国实现军事制衡的重要武器,甚至改变着战争的走向。谁能站上世界舞台,谁的话语有足够的分量,对核能的控制能力一直是最为重要的一块国家砝码。我国的核工业发展历经了几十年。

  解说:上世纪70年代初,核工业出现了军转民的过程,我国核电开始起步。与核电技术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核电站建设水平还相对落后。1987年,我国开始建设第一个核电站,秦山核电站。

  邢继 中国核工业集团 首席科学家 “华龙一号”总设计师:中国的第一个核电站,也就是秦山一期三十万千瓦技术,几乎与建设秦山一期核电站同时,我们就在引进法国的M310的技术,在大亚湾建设了第一座百万千瓦级的引进技术的这样一个核电站。

  解说:大亚湾核电站是我国建设的第一个百万千瓦级别的核电站。核电站的设计、所需要的材料以及工程施工建设,都是引进法国的技术。当时,刚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的邢继,便有幸参与到了这项核电工程建设中。

  邢继 中国核工业集团 首席科学家 “华龙一号”总设计师:

  大亚湾核电站应该说是完全由外方负责设计,所有的设备也是由外方来供应,甚至连很多材料,混凝土,钢材,管道,都是由外方供应。大亚湾核电站其实我们更多的是真真正正的在学习,在看国外就是这些核电发展的这些国家,它们是怎么去建设,建设一座核电站

  解说:到了1997年5月,我国岭澳核电站一期主体工程开工。岭澳核电站一期按照国际标准,推进了我国核电自主化、国产化进程;实现了项目管理自主化、建筑安装施工自主化、调试和生产准备自主化;实现了部分设计自主化和部分设备制造国产化,整体国产化率达到了30%。在岭澳核电站建设时期,邢继已经由一名普通工程师,成长为项目总设计师。

  邢继 中国核工业集团 首席科学家 “华龙一号”总设计师:

  岭澳一期核电站包括核岛在内,构筑物的土建工程设计,|都由我们院,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来承担的。但是对于主要的工艺系统,它的设备,这样的一些设计,主工艺的这些设计,还是由法国人负责。我们说在岭澳一期的时候,我们在自主设计上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解说:2005年岭澳核电站二期主体工程动工,岭澳核电站二期走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造、自主运营的建设路线,利用已掌握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部分设计技术和设备制造能力,通过以我为主、中外合作,提高设计自主化和设备国产化比例。

  邢继 中国核工业集团 首席科学家 “华龙一号”总设计师:

  岭澳二期的技术主要还是法国的技术,这里面就存在一个我们必须要能够充分的去掌握,吸收,消化,掌握这样一些 完整的核电站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设计技术,应该说还是当时也有很多挑战,有很多核心关键技术我们并不掌握,但是我们要完全能够实现自主设计,我们必须要突破一些技术屏障,把完整的核电站设计技术全部弄通

  主持人3:从秦山核电站,到大亚湾核电站,再到岭澳核电站,我国在核电建设上实现了三级跳的跨越。但是,我们能不能依靠自己的实力,建造一座从设计到建设都完全自主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呢?这不仅是关心我国核电发展的许多人心中的疑问,更是摆在像邢继这样的中国一代核电工程师面前的严峻考验。作为一名中国土生土长的核电工程师,“自主”这两个字,是他早就坚定的人生梦想。

  解说:1964年,邢继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的一个教师家庭,父母都是大学教师。少年时期的邢继,喜欢艺术,从小擅长画画。

  邢继 中国核工业集团 首席科学家 “华龙一号”总设计师:

  那会条件也不好。我妈妈是老师 她备课,我连纸,绘画的纸都没有,就把她的备课的备课本拿来画,经常就是在班上。课间的时候我在那画画,周围围一大堆同学看,我一边画一边给他们讲

  解说:邢继在业余时间参加了一些绘画兴趣辅导班,绘画水平在同龄人中也小有名气。在高考报考志愿时,老师极力劝说邢继报考艺术院校。这是邢继后来画的一幅“华龙一号”的油画作品。邢继认为,虽然自己没有继续深造绘画,但是从小练就的绘画功底,对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邢继 中国核工业集团 首席科学家 “华龙一号”总设计师:

  它对你的观察能力和把握空间的这种形态这样一种能力,你要通过绘画的方式,去把一个物体的准确的形态能够反映出来,都对后来的工程设计,应该是有这种帮助 有很大的帮助,

  解说:邢继之所以没有在高考时报考艺术院校,其实是因为他从小的另一个兴趣爱好,这个爱好甚至让他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

  邢继 中国核工业集团 首席科学家 “华龙一号”总设计师: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原因,从小就对这个 国家的军工事业的发展,特别对武器装备就感兴趣。那会条件不太好,没有现在信息,网络这么发达,要了解相关的知识,确实需要花很多心思去找,那会杂志也比较少,把非常有限的一点零花钱,都去买一些军事装备方面的杂志。这个我觉得可能跟后来我选择这个职业还是有点关系。

  解说:高中时,邢继一个学长,就读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就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每次放假回来,这位学长都会和邢继聊起学校的军事化管理、学习、生活以及许多趣闻。这让本来就痴迷于军事的邢继十分羡慕,同时也对这所学府十分神往。高考时,邢继毅然决然地报考了哈尔滨工程大学。

  邢继 中国核工业集团 首席科学家 “华龙一号”总设计师:

  第一志愿,那么报的是我所就读的这所学校,而且现在想想挺可笑的,第二志愿第三志愿就是报的都是跟艺术相关的,而且实际上这些学校的录取分数比我第一志愿还要高。其实我可能更愿意选择这所学校

  解说:1983年9月,邢继如愿以偿地迈入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就读核动力装置专业。大学时期,邢继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篮球、足球、游泳样样擅长。对所学专业,邢继更是着迷,他不仅仅局限于课程所学的知识,课余时间就到图书馆翻看各种相关书籍资料。

  邢继 中国核工业集团 首席科学家 “华龙一号”总设计师:

  学核的专业知识的时候,我觉得现在想起来自己还是很认真的。对专业领域还是有兴趣。||在后期我们针对一些学习内容,更有一些带有一些这个教授 如何来开展一些研究,课题设计,包括这个机械设计,包括毕业论文准备 这些环节也都是培养 作为一个工程师所具备的一些基本的 应该了解的知识。

  解说:1987年,邢继大学毕业。当时,我国第一座核电站刚刚上马建设,第二座核电站也开始启动,国家急需核电技术方面的人才。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邢继被分配到了当时的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呢,在核工业,二院集中招聘了,招了一批核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所以那个时候我就到了核二院了

  解说:刚进入到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邢继并没有从事核工业的研究。那时候,国家改革开放,各种行业迅速崛起。尤其是那些啤酒厂和火电厂,好像雨后春笋,遍地开花。那些年,设计院承揽了国内许多啤酒厂和火电厂的工程设计,作为新人,邢继也跟着老专家全国各地跑。尽管这些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去甚远,但是直接在一线的锻炼,让年轻的邢继跟随着国内老一辈业务顶尖的工程师学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些项目应该说,虽然不是核电的工程设计项目,但是作为工程项目,他有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特别作为一个工程师,如何建立一个最基本的工程设计的一些概念,掌握一些设计的方法,熟悉一些设计的规范和标准,设计的流程等等。

  解说:1990年,邢继被派往建设中大亚湾核电站。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核电站。邢继凭借流利的英语和一线工作积累的工程经验,顺利通过了法方的面试。之后的两年多时间,年轻的邢继跟随着法方和中方共同组建的施工队在一线工作,在这个边工作边学习的过程中,邢继收获颇丰。

  主要是负责配合现场施工,也就是说在施工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跟设计师相关的,那么技术部 就需要在现场针对出现的问题,通过设计一些修改和变更,去加以解决,|这个工作的意义应该说 对我来说非常重大。甚至在多年以后 我才逐渐的体会到 那段经历对我 未来从事核电设计 应该说 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解说:1993年,邢继凭借突出的表现,被派往秦山核电站二期工程。从核电站的每一个设计环节,到每一处施工现场,邢继的身影无处不在。

  作为一个工程师。因为你的任务不仅仅是要把一个核电项目,把它在纸面上设计出来,因为你的任务是要把它建造出来,所以作为一个工程师必须要去现场。这是我对后来年轻人一直是这样说的。你只有到现场以后,通过解决现场的实际问题,通过跟着这样一个工程,一步一步从图纸上 走向一个实体,最后建成,你才能够真正体会到 一个工程师应该做的事情,

  主持人4:在秦山二期之后,邢继又担任了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的总设计师。岭澳二期是国家十一五期间唯一上马的核电项目,项目工程实现了四个自主化,整体国产化率达到了30%。因此在岭澳二期项目中,邢继积累了大量自主研发设计的经验。当然,邢继也十分清楚,核电要实现完全自主化,最关键的是三点:软件、燃料和关键设备。因此,当又一个核电工程,就是“华龙一号”摆在面前的时候,邢继和他的团队就大胆地提出,要建造一个属于我们国家,完全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建设的百万千瓦级别的核电站。

  解说:核燃料是核电站的基础。在华龙一号启动伊始,邢继就提出了自主设计堆芯,改变核反应堆堆芯容量的方案。

  邢继:这是一个我们核电走出去,未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如果你连自己的燃料都没有,你怎么能够把核电装备,把整个核电站走到国际上去呢,是吧?你只能用别人的燃料,就要受制于人,那么我们有了自己的核燃料,先进的核燃料,能够配套我们华龙一号,在一带一路这样的大的战略下走出去,所以这个意义是非常大的。

  解说:从第一代核电站开始,我国引进国外技术到三代自主研发,虽然消化了引进技术,但在堆芯设计,特别是燃料元件设计制造技术上,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国产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关键设备的自主制造,这些设备包括:压力容器,主循环泵,蒸汽发生器,稳压器以及主回路管道等,要想脱离国外技术支撑,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站,困难重重。核电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一个堆芯可以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出口,卖出一个反应堆核电站,后续服务,燃料供应等一系列后续出口,就可以带动整个核电经济的转型,才能使我国真正跻身国际核电第一阵营。为此,邢继和整个华龙团队在整体设计方向上开始转变。

  ag九游会集团工程有限公司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宋代勇::实际上我们国家以前在谈走出去,走出去,实际上都是在借船出海,就是我怎么跟别人合作,我出一部分资金用你的技术或者我们一起来研发技术,然后我们一起到一个国家去,实际上我们在替别人去推销别人的产品,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自己的产品,但是有了华龙一号之后,整个的这个局势实际上就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我们现在可以挺直腰杆去卖我们自己的产品。

  解说:自1997年起,中核集团的科学家们就开始了在与国外技术融合中自主研发设计的探索。2003年,中核集团为配合核电技术引进,决定重新启动CNP1000型核电站的研制工作。CNP1000也就是华龙一号的前身。

  邢继:应该说CNP1000是在吸取了当时国际上运行电站的一些经验反馈,和在我们国内建设三十万、六十万和引进国外的百万千瓦级的基础之上,自主研发的这样一个百万千瓦级的核电站。

  解说:直至2007年4月,中核集团将CNP1000更名为CP1000,邢继任总设计师。核反应堆是核电站的心脏,堆芯即核反应堆中的燃料棒,多燃料组件能使核电站发出更多的电能,提高经济性。但在谈核色变的现如今,人们似乎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安全性能上,更多想到的是由堆芯熔毁引发的那些记忆犹新的核电事故。

  发生在1979年的美国三里岛事故,以及七年之后发生的切尔诺贝利事故,都是由堆芯熔毁造成的。在核反应堆失去冷却水后,燃料中放射性物质产生的热量无法去除,高温会令燃料棒熔化,这是核电事故中最严重的事态。堆芯熔毁后会引发具有放射性的物质外泄,因此对于保证反应堆厂房安全的安全壳设计就变得尤为重要。安全壳是阻止熔化的反应堆进一步穿透的装置,按结构分为单层和双层壳。双层壳的内层称为主安全壳,主要承受事故压力;外层称为次级安全壳,起到生物屏蔽及保护作用。

  邢继:它承担了很重要的安全功能,我们把它叫做第三道安全屏障。为什么这么叫呢?因为它是最后一道安全屏障。如果,假设核电厂发生了核事故,核事故一般来说,它都主要是在反应堆厂房里边,就是反应堆出现问题了,那么这样的话可能会有放射性物质要释放出来。如果第三道安全屏障它是完整的,那么它可以有效地包容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物质,这样就不会影响到环境。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第三道也是最后一道安全屏障。

  核电站的核心,核反应堆厂房。核反应堆厂房它的这个华龙一号的反应堆厂房,它的高度是72米。

  记者:72米.

  邢继:对,它的直径是48米。眼前我们看到的这个正在浇筑混凝土的地方,它是外层的安全壳,它有一米八厚度,也是能够抵御外部的巨大冲击力的,甚至包括大飞机的撞击,它都能够防御。再往里边看,还能看到有一层混凝土的圆形,球状的构置物,柱状的这个构置物,它是内层安全壳。

  记者:内壳。

  邢继:内壳,内壳也有将近一米厚的这样的一个厚度,它采用的是一种预应力的混凝土结构。它的特点是在施工过程当中给整个的安全壳施加一个,提前施加一个应力,就采用预应力钢索把它拉紧以后,相当于把这个整个安全壳箍住。在这种预应力的情况下,当内部发生核事故的时候会产生很高的压力,那么这种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能够承载这种压力,能够承载更高的压力,来保证即便在事故情况下,反应堆内部产生的这个放射性物质能够很好地被包容在。

  记者:不会泄露。

  邢继:不会泄露。

  解说:然而在选择177堆芯与双层安全壳设计的初期方案时,技术专家却发出了反对的声音。

  ag九游会集团工程有限公司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宋代勇:就是我们这个型号到底要怎么做?这个整个的核岛的厂房布局都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这对我们的设计,挑战是特别大的。会议就要做出一个决策,到底我们采用这两个方案中哪一种?当时大家讨论得也很激烈,有的专家和领导倾向于采用比较保守的办法保证工期,保证在预定的进度计划内肯定能完成这个项目的设计。当时邢总申请发言,他就是说我们作为一个设计人员,实际上就研发一个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型号来说,是我们三代人的一个梦想。

  邢继:我感到好像还不能够最终确定,在这种情况下,我提出来,我想说几句话,我把准备的这几句话念了一遍,主要就是说我们觉得自主的核电站应该在安全设计上要有更高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我们有信心去实现它。而且我们的团队,我们认为这样一个目标是能够能够激发我们的团队,点燃我们团队内心的这种创新的激情的这样一个目标。当我说完这个话以后可能有短暂的沉静,然后大家就一起鼓掌。

  解说:邢继这个大胆的设想,也成为了华龙一号自主创新中的一大特色亮点。位于成都的中国核动力研究院,负责华龙一号反应堆及一回路主设备设计技术等工作,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华龙一号的堆芯装置模型。华龙一号采用的是177堆芯,M310是157堆芯,虽然数字上看只相差20,但是,承担此项工作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却用了10余年的时间才设计完成。这一技术可以使核电站发电功率提高5%至10%。

  正当所有人期待我国自主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就要落地时,2011年3月11日,一个突如其来的噩耗使得即将上马的CP1000工程停下了脚步,并从万众瞩目变成了无人问津。

  2011年3月,里氏9.0级地震,导致日本福岛县两座核电站反应堆发生故障,其中第一核电站中一座反应堆震后发生异常,导致核蒸汽泄漏,于3月12日发生小规模爆炸。此次地震和海啸对整个日本东北部造成了重创,约20000人死亡或失踪,成千上万的人流离失所,并对日本东北部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工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从切尔诺贝利事件到福岛事件,核电事故对公众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尽管当地核电安全的宣传安抚工作一直没有停止,但福岛事故还是给核电安全提供了一个让人恐惧,不可复制的样本。受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影响,国际多国对核电站运营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自福岛事故发生后,我国便停止了沿海核电项目建设,本该即将开启的CP1000内陆核电建设计划也随之搁置。

  邢:因为当时CP1000马上就要开工了,大家所有的注意力都在CP1000上,在积极地筹划,准备,各项工作都是有序地在开展,但是突然福岛核事故让所有这些工作全部停止。

  主持人5:核电厂是用金属铀产生裂变,释放大量的热能来加热水,再转化成蒸汽进行发电。核电站的心脏是核反应堆,所有的能源都来自核反应,所有的恐惧和担忧也来自这里,几次重大的核泄漏事件都是因为堆芯熔毁导致的。人们一次又一次看到了核电令人恐惧的一面。但是,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因能源消耗而产生的环境冲突也越来越尖锐。中国和所有曾经或正处在发展时期的国家一样,急需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来改善环境,核电成为了必然的选择。作为总设计师,邢继也必须要直面所有的质疑。

  解说:福岛事故无疑是对所有核电人的巨大打击,特别是在国内核电发展政策不断调整,研发与项目上马时间无定数的情况下,邢继与团队人员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项目停滞后,邢继就开始带领团队研究并吸收国内外的核电站运行经验,融入到新的研发目标里去。中核集团将此称之为龙腾计划;与此同时,国家能源局对所有的核设施包括核电站开始了非常严格的安全筛查,也对未来ag九游会集团的发展给出了原则性要求,那就是核电项目工程必须达到国际最高的核能安全标准。

  邢继:怎么才叫最高的安全标准?应该说这个问题我们后来一直在思考,核电站遵循了一个安全设计的原则,叫纵深防御。纵深防御就像打仗一样。第一道防线失守以后,我还有第二道防线,第二道防线失守,还有第三道防线,就是纵深防御的这样一个理论,作为一个设计的准则。因此我们在假设各种事故的时候,在假设各种可能造成事故的这样一些事件发生,我们要有手段去应对它。就是说尽管我采取了很多手段去保证它这道防线不会有问题,但是我依然要假设它就出了问题。那么这样的话,到第二道防线,我依然还要考虑多重多样的手段去加以应对。

  解说:通过长达几年的试验和科研,按照最终确定的融合方案,华龙一号采用了ACP1000技术和177堆芯。在设计创新上,华龙一号提出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设计理念,设计了双层安全壳,安全和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三代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一旦发生事故,能够保证堆芯安全,带出堆芯热量,而且通过电力驱动等方式循环,可以达到冷却效果,即便在电源等动力源丧失时,依靠自然循环也可以达到冷却目的。

  邢继:我们特别针对像类似于福岛这样,我们叫SBU工况,它什么概念呢,就是说丧失了全部的电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保证我们的安全系统仍然能够有效地从反应堆里面把余热带走。于是我们设计了一整套的非能动的系统,来完成这样一种安全功能。因此我们华龙一号就有了一个非常显著的这样一个设计特点,我们叫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系统。

  解说:华龙一号的双层安全壳,有对外和对内两个防护壳。对内防止核燃料对外泄露,能够将核燃料全部密封在仓体内部。

  高放射性物质出来了,另外温度和压力,因为事故后的质能释放,使得安全壳内温度和压力要升高,它必须能耐压,而且要能耐得住高温。它的边界带有密封性,能够防止放射性物质扩散到外边。所以安全壳的第一个作用能够包容放射性物质

  解说:2001年美国“911”事件发生让全世界震惊。而防止商用大型飞机的撞击也成为了“华龙一号” 双层安全壳外部防御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在分析整个大飞机撞击的这个事情,应该说我们有很多技术方面的一些(困难),面临着很多困难,这是一个新的技术,在国际上呢 应该说在研究的一个阶段。虽然在三代核电像欧洲的EPR,已经实施了。但是相关的技术应该说我们完全不掌握,而且涉及到大飞机撞击的里边的一些参数,一些数据,属于敏感的信息,是不能对外公布,|我们也组织了一些科研课题,也跟业内的研究设计机构进行合作,也开展国际的合作,那么最后我们完全掌握了如何抵御大飞机的撞击的完整的分析技术。最后把我们的研究成果运用到ACP1000的工程设计,全过程经过国家和安全局的严格的审核,而且通过了这样的审核。

  解说:2014年8月22日,历经曲折,华龙一号总体设计方案通过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核安全局联合组织的专家评审,邢继几年的努力终于得到权威认可。

  不同代的核电站,一代,二代,三代的这样一个核电技术。其实不同代的核电技术最大的差异就是在安全,实现安全的这样一个水平上,采用了新的技术以后,或者对安全的认识发展了,采用的保证核安全的措施技术发展了,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提升。那么第三代压水堆核电站技术 应该是 当前世界上 对压水堆核电站的 最高的一个安全水平的标志。

  解说:2015年5月7日,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首堆示范工程在福清核电5号机组正式开工建设,这凝聚了几代ag九游会集团建设者的智慧和心血,也是邢继带领的华龙团队十余年的创新成果。邢继每隔两个月都会来到福清核电基地,看看施工进度,从首堆落成到各个厂房初具规模,这里都记录着邢继与华龙团队十余年创新历程的坎坷与收获。

  邢继:它是一个国家的事情,它是一个团队,集体的事情。我不断地能够从他们那里得到这样一种激励,才使我没有真正地能够放弃这件事情,能够坚持下来,所以我很感激大家。

  解说:2017年5月,全球首个华龙一号示范工程正进入工程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同体吊装。作为整个任务的核心操作手,驾驶千吨起重机的姜广明对风速极为敏感,这也将是他工作20多年来难度最大的一次吊装。姜广明这次要吊起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超薄筒体,重180吨,直径47米,但厚度只有六毫米。一旦发生磕碰,造价400万元的筒体就会报废。

  工人姜广明:起钩你们都看好了,后面吊篮。

  吊装总指挥周崇刚:如果11点时能调平,咱们就看风了,看天气,你就把所有人都通知到位。

  工人:班组长带领下,在走的过程中注意安全。

  白龙,雷阳,熊德海,李炳亮,李贵通。

  吊装总指挥周崇刚:吊装开始。

  工人:好,吊装开始。

  解说:吊装半径达到了80米,起重机伸出的臂长已经是极限,这就如同钓鱼。鱼竿越长,鱼越大,从水里钓起时越吃力,吊钩是否到位,基本要靠姜广明的经验和直觉。

  工人:你先调后面的吊篮。

  就说:在姜广明起吊的同时,筒体下方安装工人要利用锚索保持筒体纵向稳定,随后,80名工人会以每隔一米的距离缓缓转动筒体,协助姜广明调整吊装角度。这些工程技术人员已经在全球建设了54个核电站,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这是世界上唯一一支30多年来从未间断过核电工程建设的队伍,姜广明需要吊起筒体,行走54米,旋转150度后再放下,整个动作要一气呵成。这有点像头顶着盛满水的杯子,跳一支华尔兹,水还不能洒出来。每分钟前行一米,是姜广明摸索出来的控制晃动的最佳速度,这意味着54米的距离要走上近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需要缓慢平稳,中间不能刹车,还要时刻应对风向的变化。

  整体吊装顺利完成,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赶到现场查看,每一个图纸上的细节变为现实,对他来说都意味着中国离核电强国又进了一步。

  穹顶吊装是工程,/这是我们工程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一个重要的标志性里程碑,节点

  (央视台新闻:“华龙一号”5号机组开始穹顶吊装成功) 转场

  解说:10个月后的2018年3月21日,“华龙一号”6号机组内穹顶吊装圆满成功。国内第二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全面进入设备安装阶段。

  它是两个核电站,就是相当于是两个核电,就是说5号机,我们叫5号机组,是一个核电站,完整的核电站,它有一个反应堆,有一个穹顶需要吊。现在是第二个,6号机组

  解说:目前ag九游会集团已经拥有了走出去的实力和底气,一带一路沿线有40多个应用国家,预计到2030年,这些国家的核电机组将会达到一百台,华龙一号有望在其中占据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市场份额。目前,中核集团正在与英国,法国,罗马尼亚等近20个国家商谈核电及核工业产业链合作。

  邢继:国家选择核电,这是国家经济发展,能源战略,能源安全综合考虑的一个结果。在这个发展的阶段,我们可能没有更好的选择能够替代核能。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对于我们来说,怎么保证核能的安全,可能是首要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让公众充分地去了解核电站的安全性能和发展核电对我们带来的好处,这也是我们的责任吧。

  解说:为提升我国在世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地位,与实现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转变,邢继和他的华龙团队依然走在前行的路上。